L.A.回台灣的飛機上,看到此次展覽被華航飛機刊物列為台灣的旅遊資訊,圖片中的一些空間裝置藝術深深吸引我,特地在台北聖誕之旅中,把它列為必去的行程,當然,出發前我們還是被他的主題名字誤導,而遲疑了許久,內心掙扎了幾下,「(限制級)瑜珈」???烏挖~雖然要用健康的態度看任何藝術,可是內心深處我們還是一般的市井小民壓……最後,依珍的大力稱讚聲下,讓我們決定吃完行程中的美好開始NY Bagels後,便是知性之旅北美館-(限制級)瑜珈 / Dirty Yoga


大致是在講述看的到的不代表存在, 存在的也不一定是你真的看到..

你以為了解的,或許你根本不了解.....

又譬如你看到一張照片,你看到照片的人,那麼是否忽略了另一邊的人_也就是拍照者,你沒有看到的,卻是一直存在著....

藝術展覽比較像原始的思考層次...對於每個人都會衍生出很多種可能..

對於創意的啟發滿不錯的, 我喜歡較接近原始思考層次的創作..

可以比較容易讓自己再去發展其他的可能,帶入自己的設計裡...

狠棒喔~~推薦..

不過較屬於結果論的展覽我也喜歡啦~~~我個人覺得結果論的意思就是, 你看到的就是一各完整的產品.一各物件....

當然你說他還不算是結果論也可以....當他再接下去跟消費者開始融合...又是一種全新的生命延續,都好都好~~~看完Dirty Yoga,面對現在很多事情在這各社會上,已經漸漸變的不再是只能一種答案一種可能。

美術館的一開始,便是33件空間藝術的一部份,Regina Silveira的作品,藝術本來就是任由吸取者評判喜好,不過我還滿喜歡這各作品的,引述大爺網誌「從遠遠看的話,大部分的東西都很美」在這件作品上應該是很好的形容,其實近看它是由許許多多的腳構成,斐斐說他覺得這各作品很噁心,可是我好喜歡喔。它象徵一種現代人(作者稱為島上的居民)的冒險故事,藉由北美館的建築形式如井,不斷以「滲出」、「穿透」述說一連串發生的事。

本次展覽,展示空間非常的微妙,跳脫以往的展演動線,其實還是推薦大家最好有導覽解說員的幫助,他們不僅解說作品的精隨,還會分享一些他們把以往展覽的經驗,對照這次的展覽作品,感覺妳好像多看了好幾各展覽一樣。

«行動2030»是各還滿具產品設計所衍生的行動藝術作品,不過它是由一群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生所參與的行動藝術,作品所要傳達的訴求也非常的抗爭性。作品一開始由設計者的構想在紙上出發,再由一群工作者把它剪裁製作,完成後,將它帶到人群中,錄下每各接觸到的人由什麼方式將它背起、帶起或者用你沒想過的方式開始使用它。接下去的訴求,就由觀看者親自到場領會吧。

Mauro Restiffe的攝影作品«紅燈群像»是針對他首次來到台北,對於這各都市的印象,你會發現每一張雖然是不同的街角,卻呈現一樣的臉孔與氣氛。我所感受到的是這各都市似乎變的很沒有朝氣,一種固定的模式以及不變的步調,很有可能會趨向死寂,當然,每個人的觀點不同,至少我們必須開始思考,為什麼給外國人這樣的感受,我們在進步還是退步?


歐宗翰的作品使用的物件衝突性,正如他的作品旁邊所顯現他的出生地一樣讓人充滿矛盾,”Taiwan/US”。作品主要是探討物件的功能與價值,經歷「保存、提升、取消」的過程。但是他將骨灰罈、尿壺裝置在壁櫥裡,乍看陶瓷的材質確實是正確的安置成為裝飾的一部份,但是接下來的價值與意義卻有很大的不同,他們都不在他們原來應該在的地方。作者歐宗翰是出生在美國的台灣人,他的作品也常常在講述他自我的矛盾感,具有黃皮膚卻在美國稱自己是美國人,在台灣稱他自己為美國人,那種長久以來的感受,都深刻的顯現在他要表達的作品裡,及於尋求真正欲存在的場域,卻有一絲絲格格不入感,於是他把自己的出生地填上了Taiwan/US。我想他發覺也認同兩種狀態是可共同存在與共同重要吧。

很多時刻,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只能一種呢,什麼又是最正確的答案?
同時存在的可能似乎變成現在這各複雜社會解構下,並須開始衍生的另一種出入吧我猜

Alexandre Arrechea«猜忌花園»,我也很喜歡。

Jonas Dahlberg«看不見的城市»,這各作品名字讓我想起伊塔羅˙卡爾維諾的書名。作品是以實景拍攝一個存在於永晝環境下的小鎮,你在地圖讓可能發現不到它的存在,但是他卻真實的存在著,並且用一種我們在日夜分明軌道上所不同的時間方式,我們覺得他們不正常嗎?或許他們才覺得我們的生活真是不可思議吧!藝術家也在此要批判在全球化下,只剩下幾各人口密集的大都會為人所知,更多偏遠或人口稀少的城市被人忽略。

我想起很久以前,台南需不需要捷運在bbs上大力的爭論著,當年我發表了一封愛台南的希望,訴求不要跟隨著為建而建,記得當時還被收錄在精華區裡,也停止了大家的爭論。詳細的發言我也不能記的很清晰了,我也是希望,每各都市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,而不是到哪都感覺要跟台北看齊,台北要跟紐約看齊,如果每各城市都等於紐約市,那麼我們追求相同的景象到底是為什麼。

陳逸堅«空間之織»是由毛線所構成的仙人掌造型,作品使用的原始材料-毛線,代表曾為台灣賺進大量外匯的紡織業,展覽的期間,會隨著時間的經過,每各毛線的立體物件也會被抽離,到了展覽的尾聲,它將成為整堆的毛線材料,回歸到成零,象徵這各產業因為外移而沒落的批判。

觀看這各作品,我們都被它可愛的外型吸引,並且可以親自走入這各作品裡面,可是聽到他在展覽最後將被漸漸的抽回原本的線材,都不經發出好可惜阿~~的聲音。是阿,我們的產業外移,是不是也體會到這種感覺。

針對展演的題目Dirty Yoga來探討,我覺得大家都先被它的中文所歸類的限制級字樣所誤導,不過當你還願意踏進來北美館時,你開始會解開那種迷惑,一種你原本以為卻不一定那樣的解答。多完美的騙局阿,可是又是一種到頭來原來是這樣發現新大陸的開心ㄟ~~~。如果又針對Yoga來看,它是一種印度傳統的精神,不過他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每各城市,成為一種時尚、潮流、有錢甚至是俱樂部的象徵,Dirty???對於精神已經被胡亂踐踏的傳統考量下,確實如此,對於城市裡追求身材的女人們,卻又是那樣緊抓著他的高尚精神不放,依循著自以為的精神領域。

還有很多作品值得體驗,當然有些沒提到的也很精采,只是我的腦袋沒辦法裝太多,加上,我們看完後因為肚子實在太餓了(我要把肚子為什麼會餓在此怪給豬頭先生),便出發來各圓環小吃之旅~~~~
真是落差很大阿!!!斐斐說我們的知性之旅都沒有好好消化,是阿~~~我們馬上用吃來壓過這各情緒,
當我喝下那口四神湯的時候,我也感覺到有一絲罪惡。


以下是官方網站的介紹…...

2006台北雙年展:(限制級)瑜珈 / Dirty Yoga

將於今年114開展的第五屆「台北雙年展」將以「(限制級)瑜珈」為題, 試圖將當下熱門流行的活動作為一種象徵,探討全球化風潮底下, 極端的價值觀之間的衝突及其多重可能性。

自六○年代以來,人們由極度政治意識形態化的激進,逐漸轉變為對生活態度的關注, 它呈現在日常生活中對「欲望」的追求。欲望取代了科學和道德,成為文明進步的主要社會動力, 但也不斷在改變其本質及象徵,人們由追求資本物慾轉為渴望自然與康健, 它其實更突顯了消費性格與市場機制在其間所產生的影響。這種慾望的表現, 同時也是一種能量的呈現,期望獲得更多,代表了愈加恐懼失去, 人們恐懼失去健康、失去美麗、失去年輕與失去財富,因此,人們創造各類奇幻空間與集體活動, 以填補面對這現實的恐懼,這些空間和活動逐漸取代了抽象的宗教,而成為一種普遍的信仰。

正當這些廣泛的社會變化展開之時,其底下理性思想的結構也在改變。理性的二元邏輯早已超越了思維工具的地位, 而成了一種思想方式,我們在二元結構以外作出有建設性思想的能力已大致上荒廢了,這微妙地主宰著我們的感知以及和外界互動的方式。 然而,就在西方文明支配全球的霸權地位逐漸鬆動之際,二元論對人類共同意識的控制也有相應的瓦解跡象。 如今敵我、正邪、美醜、貧富等對立的觀念都游移在不穩定的基礎上以及變動中, 當我們一再努力把那些過時的符號納入新的恐懼與欲望的框架中,它們就益發地相對化。 近年來在不同區域創作的藝術家開始關注並推動理解世界的「第三種方法」, 它不是根據保守社會框架與對抗性的反框架來直接對立,而是由「融合」的概念開始, 尋求共識與其他非對立性的解決方案。

獲邀參展本屆台北雙年展的藝術家將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一種「中間」的論述,以產生多元的、變化的、游牧的意義。 這些帶有不確定性的意義,常可作出多重詮釋,就像「之間」這個名詞,它同時擁有兩種意義, 但卻又是不具那兩種意義的一種狀態。這「之間」的狀態,正如烏托邦世界之於人類,或許永遠不會實現, 但它常以某種衝突方式達到理解與認知的可能性,正如「限制級」與「DIRTY」之於我們的日常生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敲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